青藤云安全
全球首个实现从Copilot到Autopilot跨越的Agentic AI
了解更多

2025年云原生安全的5大核心特点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06-23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云原生技术栈(容器、Kubernetes、微服务、无服务器等)的广泛应用,业务部署和迭代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种敏捷性与动态性也带来了全新的安全挑战。传统安全边界瓦解、攻击面急剧扩大、配置复杂性陡增,安全团队常常疲于奔命。

在2025年,云原生安全不再是事后的附加考虑,而是构建和运行现代化应用的生命线。其防护理念与机制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五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特点,共同塑造着未来的安全格局。

一、 零信任架构的深度集成

“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零信任原则已从理念走向云原生安全的核心实践。其核心在于彻底摒弃传统的网络边界信任模型。

服务到服务强认证:微服务间的每一次通信请求,无论其位于集群内部或跨越网络边界,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授权验证,杜绝了内部横向移动的便利性。

动态访问控制:权限授予不再基于粗放的网络位置,而是依据服务/工作负载的身份、上下文(如时间、设备安全状态、请求敏感度)实施精细、实时的访问决策。

默认最小权限:任何服务或用户获得的都是执行其功能所需的最小权限,显著降低了凭证泄露或恶意内部行为可能造成的破坏半径。某大型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强制实施服务网格内的双向TLS和细粒度授权策略,成功阻断了多起潜在的内部渗透尝试。

二、 无处不在的安全左移与自动化

安全防护的起点被大幅前置并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自动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开发环节内嵌安全:安全要求与检查点(如安全编码规范、依赖项漏洞扫描、不安全配置检测)直接集成到开发人员的IDE、代码仓库和CI/CD流水线中,在构建和部署前即时反馈并修复风险。某领先互联网企业的实践表明,这将漏洞修复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安全扫描:在云环境通过代码(如Terraform, CloudFormation)部署前,自动化扫描IaC模板中的安全配置错误(如过度开放的S3桶、缺乏加密的存储卷),防止“错误配置即服务”。

合规即代码:将安全策略与合规要求直接转化为可执行、可自动校验的代码,确保环境始终符合基准要求。

三、 基于身份的细粒度微隔离

随着传统网络边界在云原生环境中失效,微隔离成为控制东西向流量(服务间通信)的核心防御手段,其核心是基于身份而非IP。

工作负载身份为中心:安全策略围绕容器、Pod或函数的唯一身份标签(如服务名、环境标签、应用角色)定义,而非易变且难以管理的IP地址。

精细的通信控制:明确指定“谁”(哪个身份)可以访问“谁”(哪个身份)的“哪个端口/协议”,实现服务间最小化授权网络连接。

动态策略适应:策略能够自动感知工作负载的创建、销毁、扩缩容或漂移,实时调整防护规则,无需人工干预。这种基于身份的隔离方式,使得即使攻击者侵入某个容器,其横向移动能力也被严格限制在极小范围内。

四、 云原生威胁检测与响应的智能化

面对海量、高速变化的环境数据和日益隐蔽的高级威胁,智能化是提升检测准确率和响应速度的关键。

行为分析与异常检测:利用机器学习(ML)技术持续学习容器、Kubernetes API调用、云平台操作等实体的正常行为基线,精准识别偏离基线的可疑活动(如异常进程启动、敏感数据访问模式改变、权限提升尝试)。

上下文关联:将来自容器运行时、编排层、云平台、网络流量的告警事件进行智能关联分析,聚合碎片化信息,提供攻击链全景视图,降低误报,提升威胁研判效率。

自动化编排响应:一旦确认高置信度威胁(如挖矿行为、勒索软件活动),系统可自动触发预定义响应动作,如隔离受感染Pod、吊销临时凭证、阻止恶意IP、回滚恶意部署等,将MTTR(平均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Gartner预测,到2025年,超过50%的云工作负载保护将依赖具备自适应安全能力的平台。

五、 安全策略即代码的统一管理

在云原生多集群、混合云/多云环境中,安全策略的管理必须实现声明式、版本化和集中化。

策略定义代码化:安全策略(网络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合规策略等)以代码形式(如YAML、JSON或领域特定语言DSL)进行定义、存储和维护,确保其可读性、可审计性和可重复性。

版本控制与CI/CD集成:安全策略代码纳入版本控制系统(如Git),并通过CI/CD流程进行自动化测试、验证和部署,确保策略变更的可追溯性和环境一致性。

集中可视与治理:提供统一控制平面,对所有集群、所有环境中的安全策略状态进行集中可视化展示、审计、差异分析和统一强制执行,彻底告别策略碎片化和配置漂移风险。这极大地提升了大规模环境下的安全治理效率与合规保障能力。

总结:

2025年云原生安全的五大核心特点——零信任架构深度集成、安全左移与自动化普及、基于身份的细粒度微隔离、智能化威胁检测与响应、安全策略即代码统一管理——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织、协同作用,共同构筑了一个适应云原生动态、弹性、分布式特性的主动防御体系。

零信任提供了访问控制的核心理念;安全左移与自动化将防护前置并贯穿流程;微隔离实现了工作负载间的精细控制;智能化赋予安全团队在复杂环境中快速洞察和行动的能力;策略即代码则确保了大规模环境下的管理效率和一致性。深刻理解并积极拥抱这些特点,是企业构建韧性、保障云原生业务在2025年及未来安全、高速发展的基石。安全已成为云原生基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藤简介:

青藤专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建设,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先进、创新且有效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业务涵盖云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流量安全、终端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青藤蜂巢·云原生安全平台——是由青藤自主研发的云原生安全平台,能够很好集成到云原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Kubernetes、PaaS云平台、OpenShift、Jenkins、Harbor、JFrog等。通过提供覆盖容器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容器安全解决方案,青藤蜂巢可实现容器安全预测、防御、检测和响应的安全闭环。

常见问题:

1. 问:为什么零信任在云原生环境中尤为重要?

答:云原生环境高度动态,传统网络边界消失,东西向流量巨大。零信任基于身份持续验证每个请求,有效防止内部威胁横向移动,是适应无边界环境的必备安全模型。

2. 问:“安全左移”具体指什么,如何实现?

答:“安全左移”指将安全防护措施尽可能提前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的早期阶段(如设计、编码、构建)。实现方式包括:在开发工具(IDE)中集成安全插件、在代码仓库提交时触发自动扫描、在CI/CD流水线中嵌入安全测试(如SAST、SCA、IaC扫描),确保在部署前发现并修复漏洞和错误配置。

3. 问:基于身份的微隔离相比传统网络防火墙有什么优势?

答:传统防火墙依赖易变的IP地址,难以管理且易出错。基于身份的微隔离以工作负载(如容器、Pod)的固有标签(服务名、环境、角色)定义策略,策略随工作负载自动适应(创建、扩缩、漂移),管理更精细、更动态、更准确,显著降低配置复杂性和安全风险。

4. 问:云原生环境下的智能威胁检测主要依赖什么技术?

答:主要依赖机器学习和行为分析技术。通过建立容器、K8s API调用等的正常行为基线,实时监测并识别异常活动;结合来自容器运行时、编排层、云平台等多源数据进行上下文关联分析,提高威胁检测的准确性,减少误报,并支撑自动化响应。

5. 问:“安全策略即代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安全策略的可管理性、一致性、可审计性和自动化。策略以代码形式定义、版本控制,便于复用和协作;通过CI/CD自动化部署,确保跨环境策略一致;所有变更可追溯,便于审计;统一管理平面提供全局可视化和集中治理能力,有效应对大规模、多云环境的复杂性。

本文总结:

2025年云原生安全的五大核心特点——零信任深度集成、安全左移自动化、身份化微隔离、智能化威胁应对、策略即代码管理——构成了应对动态云环境挑战的完整体系。它们相互协同,推动安全从被动边界防护转向内生、主动、智能的持续防护链。理解并应用这些特点,是企业在云原生时代构建安全敏捷并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为1000+大型客户,1000万+台服务器
提供稳定高效的安全防护

预约演示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售前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1
售后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2
复制成功
在线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