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云安全
全球首个实现从Copilot到Autopilot跨越的Agentic AI
了解更多

云平台有哪些安全风险?这7类威胁需警惕

发布日期:2025-07-18

迁移上云已成企业常态,但相伴而生的安全威胁却常被低估。面对复杂多变的云端环境,您是否清晰识别了潜藏的关键风险?本文将为您揭示必须高度警惕的七类云平台安全威胁,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之道。

风险1:数据泄露与隐私暴露 - 云端资产的致命伤

问题本质:敏感数据(客户信息、财务记录、知识产权)在云端存储、传输或处理过程中被非法访问或窃取。

风险根源:

存储桶权限配置错误,意外设为“公开可读”。

传输通道未加密或使用弱加密协议。

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恶意窃取。

云服务商自身遭遇入侵(概率较低但存在)。

防范策略:

实施全周期加密:对静态数据和传输中数据强制启用强加密(如AES-256)。

严格权限管控:遵循最小权限原则,精细化管理数据访问权限。

数据分类与标记:识别并标记敏感数据,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

定期审计与监控:监控异常数据访问模式,定期审查权限设置。

风险2:账户劫持与身份伪造 - 权限失控的灾难

问题本质:攻击者窃取或破解用户凭证(尤其是高权限账户),伪装成合法身份进行操作。

风险根源:

弱密码或密码复用。

缺乏多因素认证(MFA)保护。

钓鱼攻击诱导员工泄露凭证。

凭证在设备或网络中泄露。

防范策略:

强制启用多因素认证:为所有用户,尤其是管理员账户,启用MFA。

实施最小权限原则:严格限制账户权限,避免过度授权。

加强凭证安全管理:使用强密码策略,定期轮换密钥,采用特权访问管理。

持续监控异常登录:实时检测异常地理位置、设备或时间登录行为。

风险3:DDoS攻击与服务中断 - 可用性的持续挑战

问题本质:恶意流量洪水般涌向云服务,耗尽资源,导致合法用户无法访问。

风险根源:

云服务天然暴露于公网,易成攻击目标。

业务关键性高,服务中断影响巨大。

攻击工具(僵尸网络)易于获取且成本低廉。

防范策略:

利用云服务商防护能力:启用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基础DDoS缓解服务。

部署专业防护方案:针对大型或复杂攻击,考虑接入专业的云安全中心。

架构设计优化:采用CDN分发内容,设计弹性伸缩架构分散流量压力。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DDoS攻击发生时的响应流程与沟通机制。

风险4:配置错误导致漏洞 - 人为失误的最大隐患

问题本质:管理员在配置云资源(存储、数据库、网络)时出错,无意中打开安全缺口。

风险根源:

云配置选项复杂,理解不足。

缺乏自动化配置检查与验证。

快速部署需求导致忽略安全检查。

配置漂移(配置被意外修改)。

防范策略:

采用基础设施即代码:用代码定义和管理基础设施,确保配置一致性、可审计性。

实施自动化合规检查:使用工具持续扫描配置,对比安全基线,实时告警偏差。

加强人员培训与流程:提升团队配置管理能力,建立变更审核流程。

启用云安全态势管理:利用云安全工具全面监控配置风险。

风险5:内部访问威胁 - 来自内部的危机

问题本质:拥有合法访问权限的内部人员(员工、前员工、承包商)故意或疏忽造成的破坏。

风险根源:

员工不满或为利益驱使窃取数据、破坏系统。

权限管理不当,员工拥有远超职责所需的权限。

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无意泄露或操作失误。

防范策略:

强化最小权限与职责分离: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关键操作需多人协作完成。

实施全面行为监控与审计:记录所有关键操作日志,分析异常行为模式。

加强员工背景审查与离职管理:及时撤销离职人员权限。

持续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员工安全风险意识与责任感。

风险6:API安全漏洞 - 连接通道的薄弱环节

问题本质:用于云服务、微服务、应用间通信的应用程序接口存在缺陷,成为攻击入口。

风险根源:

API设计缺陷(如身份验证、授权缺失)。

未对输入数据进行充分验证和过滤。

暴露过多数据或敏感信息。

缺乏速率限制导致滥用。

防范策略:

严格身份认证与授权:为每个API调用实施强身份验证和细粒度授权。

输入验证与输出过滤:对所有输入数据进行严格校验,对输出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实施速率限制与配额:防止API被滥用或用于DDoS攻击。

定期安全测试:对API进行渗透测试和安全评估。

风险7:供应链攻击 - 信任链的崩塌

问题本质:攻击者通过入侵云服务商的供应商(如软件库、第三方组件、市场镜像提供商)或客户软件供应链,间接危害目标云环境。

风险根源:

依赖大量第三方开源或商业组件。

使用来源不可信的公共镜像或模板。

供应商自身安全防护不足被攻破。

软件更新包被植入恶意代码。

防范策略:

严格供应商评估:审查供应商的安全实践和合规性。

软件物料清单管理:清晰掌握所有软件组件及其来源、版本。

安全来源验证:仅使用来自可信源的镜像、模板和软件包。

持续漏洞扫描与更新:及时扫描并修复依赖库和组件中的漏洞。

如何提前规避风险:构建主动防御体系

识别风险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主动出击,构建韧性防线:

1. 安全左移:在云架构设计、应用开发、服务采购的最初阶段就融入安全考量(DevSecOps)。

2. 自动化安全:利用自动化工具持续监控配置、检测漏洞、响应威胁。

3. 零信任架构:摒弃传统边界思维,实施“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访问控制策略。

4. 持续监控与响应:建立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机制,实现全栈日志采集、分析、告警和快速响应。

5. 安全意识常态化:定期对全员进行针对性安全培训,将安全融入企业文化。

6. 定期评估与演练:通过渗透测试、红蓝对抗、应急演练检验防护有效性,持续优化策略。

青藤蜂巢·云原生安全平台——是由青藤自主研发的云原生安全平台,能够很好集成到云原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Kubernetes、PaaS云平台、OpenShift、Jenkins、Harbor、JFrog等。通过提供覆盖容器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容器安全解决方案,青藤蜂巢可实现容器安全预测、防御、检测和响应的安全闭环。

云平台安全风险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转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御,将安全融入云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持续投入资源并保持警惕。唯有如此,才能在享受云计算红利的同时,确保业务与数据在云端的安全无虞。

青藤简介:

青藤专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建设,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先进、创新且有效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业务涵盖云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流量安全、终端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常见问题:

1. 问:云服务商是否完全负责云平台安全?

答: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云安全责任是共担模型。服务商负责底层基础设施安全,客户需负责自身数据、应用、操作系统、网络配置、访问控制等的安全。明确责任边界至关重要。

2. 问:中小型企业资源有限,如何优先应对这些风险?

答:优先聚焦核心数据和业务应用。强制启用MFA、精确配置安全组和存储权限、及时更新补丁、启用基础日志审计是关键且成本可控的措施。利用云服务商提供的原生安全工具是起点。

3. 问:“零信任”听起来复杂,在云上如何落地?

答:核心是“永不信任,始终验证”。可从强制所有访问(无论内外网)都进行强身份认证和授权开始,实施网络微隔离限制横向移动,并持续评估访问请求的风险。云原生身份服务是重要支撑。

4. 问:如何有效发现和修复配置错误?

答:采用云安全管理工具是最高效的方式。它能自动化扫描云环境,对比最佳实践基线,实时发现并告警错误配置,部分工具还能提供修复建议。

5. 问:供应链攻击防不胜防,有什么关键建议?

答:严格审查和选择供应商/开源组件;维护详细的软件物料清单;使用可信来源的镜像和库;设置自动化工具扫描依赖项漏洞;实施软件签名验证。

本文总结:云平台安全面临数据泄露、账户劫持、DDoS、配置错误、内部威胁、API漏洞及供应链攻击七大核心风险。规避之道在于深刻理解责任共担模型,实施主动防御策略:安全左移、拥抱自动化、贯彻零信任、强化监控响应、提升全员意识。唯有持续投入并构建纵深防护体系,方能在云端筑牢安全防线。

为1000+大型客户,1000万+台服务器
提供稳定高效的安全防护

预约演示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售前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1
售后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2
复制成功
在线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