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云安全
全球首个实现从Copilot到Autopilot跨越的Agentic AI
了解更多

云主机与物理主机安全防护有何差异?需注意哪些点?

发布日期:2025-08-14

当您的业务数据与关键应用运行在主机之上时,确保其安全无虞是首要任务。然而,主机安全防护并非千篇一律。随着云计算成为主流,云主机与物理主机在安全防护模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您是否清楚这些差异在哪里?在部署防护措施时,哪些关键点需要特别关注?本文将深入剖析两者区别,为您指明防护重点,避免安全盲区。

一、核心差异对比:责任、攻击面与部署

1. 责任边界:共担 vs. 全责

云主机:遵循“安全责任共担模型”。云平台负责底层基础设施(物理设施、网络、虚拟化层)的主机安全;用户则需负责上层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应用、数据、账号权限及自身配置。清晰理解平台提供的安全边界至关重要。

物理主机:用户拥有完全自主的主机安全管理权责。从物理服务器硬件、机房环境、网络布线,到操作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均由用户自身团队负责规划、部署和维护。

2. 攻击面差异:虚拟化 vs. 物理层

云主机:面临独特的虚拟化层风险。攻击者可能尝试利用虚拟化软件漏洞进行“虚拟机逃逸”,攻击宿主机或其他租户实例;多租户环境下的“邻居噪声”攻击(资源争抢、侧信道攻击)也是潜在威胁。

物理主机:攻击面更集中于物理层面。攻击者可能直接接触硬件,尝试通过未授权物理端口接入、窃取硬盘、篡改BIOS/UEFI固件,或利用本地网络发起攻击。物理访问控制是首要防线。

3. 防护部署方式:软件定义 vs. 硬件依赖

云主机:安全防护高度依赖软件定义安全(SDS)。防护能力(如虚拟防火墙、入侵检测、主机安全防护代理)通过软件形式集成部署在虚拟机内部或作为云平台服务提供,敏捷性高,可按需扩展。

物理主机:传统上更依赖硬件级防护设备。例如,在物理网络边界部署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在服务器上安装基于硬件的安全模块(如TPM)进行加密或完整性校验。部署周期相对较长。

二、云主机防护关键点

1. 配置合规性是基石

安全组策略:这是云环境首要的虚拟防火墙。务必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开放必要端口和协议源IP。定期审计规则,清理“宽松”配置。

身份与访问管理(IAM):严格管理用户、角色权限。为人员和服务账号分配所需最小权限,强制多因素认证(MFA),定期轮换访问密钥。

2. 镜像漏洞与供应链安全

镜像加固:使用经过安全加固的基础镜像(操作系统、中间件)。避免直接使用未经任何安全处理的公共镜像。

漏洞管理闭环:对运行中的主机安全进行持续漏洞扫描,更关键的是对新创建主机所依赖的镜像进行源头扫描和修复,阻断带漏洞镜像的扩散。

可信来源:严格控制镜像来源,建立内部私有镜像仓库,确保供应链主机安全。

3. 严防跨租户风险与逃逸

强化隔离:依赖云平台提供的强隔离能力(如网络隔离、计算隔离)。理解并信任所选用平台的隔离技术实现。

逃逸防御:保持虚拟化层及宿主机操作系统补丁及时更新。部署具备虚拟机逃逸攻击检测能力的主机安全防护代理。

三、物理主机防护关键点

1. 固件/BIOS安全不可忽视

定期检查并应用服务器厂商发布的BIOS/UEFI固件安全更新,修复可能导致底层被控的严重漏洞。

配置强固件密码,启用安全启动(Secure Boot)防止恶意篡改。

2. 物理端口访问严格控制

服务器应放置在上锁的机房或机柜内,实行严格的物理访问审批与登记制度。

禁用主机上不必要的物理端口(如USB接口),防止通过外设植入恶意代码或窃取数据。

3. 本地入侵检测硬件部署

在网络边界及核心区域部署硬件IDS/IPS设备,实时检测和阻断外部网络攻击。

考虑在服务器上利用基于硬件的可信平台模块(TPM)增强启动过程及关键组件的完整性校验。

四、通用安全建议:超越架构

无论您选择云主机还是物理主机,以下核心主机安全原则普适且至关重要:

1. 持续监控与日志审计:部署统一的主机安全监控与日志审计系统。收集操作系统日志、应用日志、安全事件日志,进行集中分析和告警。快速发现异常行为是及时响应的前提。

2. 最小权限原则:无论是系统账号、数据库用户还是应用服务账号,始终遵循权限最小化原则。定期审查权限分配,及时回收多余权限。

3. 纵深防御:不要依赖单一防护手段。结合网络层防护(防火墙、IDS/IPS)、主机层防护(安全代理、EDR)、应用层防护(WAF)以及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构建多层次的主机安全纵深防御体系。

青藤万相·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通过对主机信息和行为进行持续监控和细粒度分析,快速精准地发现安全威胁和入侵事件,并提供灵活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用户提供下一代安全检测和响应能力。

总结

云主机与物理主机在主机安全防护的责任归属、面临的核心攻击面以及防护部署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云环境强调责任共担、关注虚拟化层风险与软件定义安全,配置合规性、镜像安全和租户隔离是关键;物理环境则需用户承担全责,聚焦物理访问控制、固件安全及硬件防护。

然而,无论架构如何变迁,持续监控、日志审计与最小权限原则的执行,始终是构筑有效主机安全防线的通用基石。理解差异,抓住重点,方能因地制宜地守护您的核心资产安全。

为1000+大型客户,1000万+台服务器
提供稳定高效的安全防护

预约演示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售前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1
售后业务咨询
400-800-0789转2
复制成功
在线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预约演示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 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