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云平台承载着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然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因其低成本、高破坏性的特点,已成为云环境中最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之一。面对突发的大规模流量攻击,如何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业务损失?本文提供一套完整的应急行动框架。
一、攻击识别:抓住黄金处置窗口
1. 异常流量监测
当业务响应延迟激增、服务器CPU/带宽异常飙升时,需立即通过流量可视化工具分析流量特征:
检查是否存在大量非常规协议请求(如UDP Flood、SYN Flood);
识别流量来源是否呈现地理分布异常或集中于特定IP段。
2. 联动云服务商
主流云平台均提供基础流量清洗服务,在控制台开启防护后:
提交攻击证据(攻击时间、流量峰值、协议类型);
申请弹性带宽扩展,为后续处置争取缓冲时间。
二、应急响应五步法
阶段1:业务优先级分级(攻击发生30分钟内)
绘制受影响业务的关键性矩阵:
核心生产系统(如订单交易、支付网关);
次要支撑系统(如文件存储、日志服务);
非必要暴露面(如测试环境、归档数据库)。
处置建议:
对非关键业务实施临时关停;
为核心业务保留清洗后的纯净流量通道。
阶段2:多层流量清洗(攻击持续期)
构建分级过滤体系:
1. 网络层清洗:在骨干网节点拦截畸形包攻击(如分片攻击、ACK Flood);
2. 应用层防护:通过人机验证技术过滤CC攻击,设置API调用频率阈值;
3. 智能调度:自动切换Anycast网络路由,将攻击流量分散至全球清洗节点。
阶段3:源站保护(持续优化)
隐藏真实服务器IP,采用高防IP+CDN组合架构;
对关键业务部署协议栈优化策略(如TCP快速释放、SYN Cookie);
建立IP信誉库,自动拦截历史攻击源。
阶段4:取证与溯源
采集NetFlow日志、防火墙拦截记录;
分析攻击工具特征(如LOIC、HOIC流量模式);
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电子证据,为法律追责提供支持。
阶段5:业务恢复验证
分批次恢复服务,通过灰度发布观察业务状态;
模拟真实用户发起压力测试,验证系统承载能力;
更新应急预案,记录本次攻击的TTPs(战术、技术、程序)。
三、构建持续防御体系
技术纵深防御:
部署流量基线分析系统,建立业务正常行为模型;
启用BGP防护方案,实现T级攻击流量秒级牵引;
对API网关实施动态令牌认证,防范慢速攻击。
组织能力建设:
每季度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测试应急流程有效性;
建立7×24小时安全运营中心(SOC),实现分钟级响应;
与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对接,提前预警新型攻击向量。
总结:
DDoS攻防本质上是资源与技术的双重对抗。企业需建立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防护策略。更重要的是将安全防护深度嵌入业务架构,让防御能力随业务扩展自动增强,真正实现"安全即服务"的业务连续性保障。
青藤蜂巢·云原生安全平台——是由青藤自主研发的云原生安全平台,能够很好集成到云原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Kubernetes、PaaS云平台、OpenShift、Jenkins、Harbor、JFrog等。通过提供覆盖容器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容器安全解决方案,青藤蜂巢可实现容器安全预测、防御、检测和响应的安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