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藤发布了一组数据:在网络安全攻防实战中,其自主研发的无相AI高阶智能体,单次任务处理量突破1亿Token,相当于通用智能体极限能力的几百倍。
这组数字背后,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在专业领域,AI需要的不是“全能学霸”,而是“特种兵”,更预示着AI技术落地路线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向,即AI智能体垂直进化。
未来的AI战场,不会诞生统治所有领域的“超级大脑”,而是会出现无数个在细分领域达到人类万倍效率的“专业智能体”。这场革命不是通用智能的退却,而是智能形态的进化。
一、通用智能体的“20步困境”
在测试环境下,ChatGPT可以写出莎士比亚风格的十四行诗,Midjourney能生成媲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但当它们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任务时,尤其是企业级内部复杂就很难胜任。以国内通用智能体为例,其任务处理能力预估在20步、70万Token以内,这本质上是由其底层架构决定的:
(1)广度优先的思维模式:通用型智能体需要兼顾数万个领域的知识,导致每个领域的认知深度不足。
(2)离散化的知识结构: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的“统计直觉”,难以支撑连续逻辑推演。
(3)安全边界的强制约束:为防止生成内容失控,系统会主动截断长链条思考。
这种设计在ToC场景中尚可应付聊天、写作等轻度需求,但一旦进入企业级战场,立即显露出致命短板。例如在面对“这个webshell是通过哪台机器上传,攻击者进入内网之后又做了哪些横向移动”类似这样的复合问题时,通过智能体是无法回答的。
二、专业智能体的“万步突围”
当通用智能体在20步思考的围城中挣扎时,青藤无相的高阶安全智能体正在上演“思维马拉松”——单次网络入侵调查需要完成2000至8000步逻辑推演,相当于处理2000万到1亿Token的庞杂信息。这不仅是通用智能体极限能力的几百倍,更是一场对AI认知架构的极限挑战。
当64k或128k的上下文窗口仅能容纳百条安全日志时,青藤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AI打造了“数据精炼厂”,将电影《记忆碎片》中兰纳德的生存智慧移植到网络空间,类似主角用关系图压缩的关键信息,在有限窗口中重构了“持续思考”的可能。
青藤无相正是通过以下4个方面突破,实现超级复杂任务的完成:
1. 为AI打造专有基础设施
(1)感知层:高保真遥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 细粒度原始数据收集。部署轻量级传感器捕获网络、终端、应用、身份系统等全方位原始数据。
- 智能归并与降噪。上下文感知的噪声过滤,保留关键安全信号。
(2)记忆层:知识图谱增强的长上下文系统
- 多维安全知识图谱。构建实体关系网络,包含资产、用户、应用、威胁等多维节点。
- 大容量长期记忆管理。将传统万级token限制扩展至亿级token上下文窗口。记忆压缩技术,将重复或标准模式转换为抽象表示。
(3)工具调用:原子化API与高性能执行引擎
- 安全工具原子化。将复杂安全操作分解为原子化功能模块,实现精细化组合与调用。统一API接口标准,消除不同安全系统间的调用壁垒。
- 高性能并行执行框架。任务智能分解与并行处理,实现复杂分析的高效执行。
这种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为大模型提供高质量的安全数据,还能让它拥有对亿级规模的历史安全事件的有效访问能力,同时通过原子化工具集实现对安全环境的精准操作。
2. 动态规划-反馈闭环
传统安全运营依赖预定义的工作流程,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青藤无相AI采用的规划-反馈闭环机制彻底改变了这一范式。
(1)动态安全响应规划
- 自适应安全分析路径:大模型根据初始安全信号动态构建分析计划,而非遵循固定流程。实时调整调查优先级,基于新发现证据重定向分析路径。多路径并行推理,同时探索多个可能的攻击假设。
- 情境感知的资源分配:智能评估事件严重性和复杂度,动态分配分析资源。根据组织风险偏好和业务影响自动调整响应策略。
(2)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分析
- 多角度威胁建模:同时从防守者和攻击者视角分析安全事件。采用红队思维挑战现有安全假设,主动寻找防御漏洞。
- 应对未知威胁的泛化能力:零日攻击行为特征归纳,识别前所未见的攻击模式。攻击技术变异检测,发现已知攻击手法的新变种。
3. 领域知识的“基因改造”
(1)小世界模型:基于杨立昆的世界模型理论,构建专属于网络空间的“主体认知框架”——聚焦进程、文件、网络调用等核心实体,剥离冗余数据干扰。
(2)攻击行为学:将ATT&CK框架转化为数学模型,使AI具备APT攻击的时空推演能力。
(3)威胁狩猎沙箱:在预训练阶段植入攻防对抗场景,让模型形成“肌肉记忆式”应急响应。
4.可解释性与幻觉防控机制
(1)证据驱动的分析与决策
- 严格的证据链接机制:每个分析结论必须直接关联到具体的原始数据源。实施多源证据确认原则,要求重要结论有多个独立证据支持。
- 数据沿袭追踪:完整记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论的推理路径。提供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所有转换和分析步骤。
(2)透明的安全分析逻辑
- 可视化推理过程:图形化展示分析思路和决策树,使分析师能一目了然。交互式探索界面,允许分析师检查每个推理步骤。
- 分层详细度展示:支持从高级摘要到详细技术分析的多层次信息呈现。根据用户角色和专业水平自动调整解释复杂度。
(3)幻觉预防与检测机制
- 多重验证流程:内置自我质疑机制,对重要结论进行二次验证交叉验证系统,对同一数据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比对,识别模型可能超出其有效推理范围的情况。
- 不确定性明确表达:区分已知、未知和不可知的情况,避免在信息不足时过度推断。提供明确的置信区间,而非单一判断多种可能性提示,当证据支持多种解释时提供完整选项。
三、AI落地的“垂直进化论”
高阶网络安全智能体出现,本质上揭示了AI技术商业化的新范式:在ToB战场,通用智能体就像瑞士军刀,看似功能全面却难以应对专业场景;垂直智能体则是特种部队的战术匕首,虽功能专一却能一击致命。这种差异在三个维度愈发显著:
1. 价值密度的阶跃
(1)在网络安全领域,垂直智能体将事件响应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30分钟。
(2)告警准确率达到99.99%,漏洞检测覆盖率提升15倍。
(3)单次攻防演练成本降低至传统红蓝对抗的1/20。
2. 知识壁垒的重构
(1)垂直领域特有的“暗知识”(如内网主机系统运行数据)难以被通用模型捕捉。
(2)行业Know-how与AI架构的深度融合,形成天然技术护城河。
3. 商业模式的颠覆
(1)ToC产品追求“80%场景覆盖”,ToB方案必须实现“100%关键任务接管”。
(2)垂直智能体正在从“辅助Copilot”进化为“自动Autopilot”,直接参与业务执行落地。
四、万亿市场的“特种战争”
当类似无相AI这样专业领域“特种部队”的崛起,标志着AI落地进入深水区:不再追求“什么都会”,而是专注“一招致命”。这种转变对企业意味着,选择AI供应商时,不应再盯着技术榜单上的跑分成绩,而要重点考察三个新指标:
1.领域认知深度:是否具备该行业的“元问题”解构能力。
2.任务链耐受度:能否支撑10000步以上的连续决策。
3.知识进化速度:微调迭代周期是否短于行业变化周期。
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中国企业正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AI落地之路。青藤无相已经证明:在专业领域,专用智能体就是当下最强的“通用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