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创工作深入发展与云原生技术广泛落地的交汇点,容器技术凭借其敏捷、高效的特性,成为信创环境应用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然而,国产化软硬件栈(操作系统、容器运行时、编排平台)的复杂性、成熟度差异以及云原生架构固有的动态特性,使得容器应用面临贯穿开发、构建、部署、运行全过程的独特安全挑战。

主机作为容器运行的基础载体,其安全更是容器安全的重中之重。构建契合信创环境特点的容器应用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是夯实信创安全底座、保障业务创新稳健前行的核心命题。
一、 安全左移:筑牢开发与构建阶段基石
容器安全始于源头。在信创环境下,开发与构建阶段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后续环节的防护效能。
1. 可信基础镜像选择与加固:
优先选用来自官方或可信仓库、基于信创操作系统(麒麟、统信UOS)构建的基础镜像。
针对选用的信创基础镜像,依据行业标准(如等保2.0)及最佳实践,制定严格的安全加固基线,移除不必要的软件包、服务、用户账号,最小化攻击面。
建立内部维护的、经过安全加固和验证的“黄金镜像”库,作为开发基准。
2. 依赖组件安全管控:
严格管理应用依赖的第三方库(尤其是适配信创环境的版本),建立内部组件仓库并集成安全扫描能力。
在CI/CD流程中强制集成软件成分分析工具(SCA),持续扫描项目依赖库,识别包含已知漏洞(特别是影响信创组件的漏洞)、许可证风险的开源组件,确保引入风险可控。
3. 安全编码规范与扫描:
制定适用于信创云原生环境的开发安全规范,明确编码安全要求。
在代码提交环节集成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工具(SAST),自动化检测代码层面的安全缺陷(如注入漏洞、敏感信息硬编码等),将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将信创安全要求融入开发者日常。
二、 严格准入:把控部署与交付阶段关口
容器镜像作为应用交付物,其安全质量是部署阶段的核心防线。
1. 镜像安全扫描深度化:
在镜像构建完成后、推送至镜像仓库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扫描。扫描范围需覆盖操作系统包漏洞(特别是国产OS特有漏洞)、应用依赖库漏洞、敏感信息泄露(如密钥、证书)、配置合规性(如用户权限、端口暴露)等。
设置严格的质量门禁,仅允许通过安全扫描且风险等级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镜像进入生产镜像仓库。
2. 镜像签名与完整性验证:
实施镜像签名机制,确保构建来源可信且传输过程未被篡改。
在容器运行时(如iSula, Docker)或Kubernetes准入控制器层强制验证镜像签名,拒绝运行未签名或签名验证失败的镜像,保障部署环节的供应链安全。
3. 安全配置即代码:
将容器运行所需的安全配置(如非root用户运行、文件系统只读、资源限制、AppArmor/SELinux配置文件)通过Kubernetes Security Context或Pod Security Policies/Admission Policies等机制,以代码形式定义并强制执行。
确保所有部署到信创K8s集群的容器工作负载自动继承并遵循统一的安全基线。
三、 纵深防御:强化运行与响应阶段韧性
容器运行时是攻防对抗的主战场,需构建多层检测与防护能力。
1. 主机层安全加固与监控(核心基石):
深度加固信创主机操作系统:持续监控主机安全配置合规性,及时修复国产操作系统漏洞,严格管理主机访问权限。主机安全是容器安全的底层依托。
运行时入侵检测:在信创主机部署轻量级Agent,实时监控主机及容器内进程活动、网络连接、文件系统异常变更(如关键配置文件、二进制文件)、特权操作(如sudo/su)等高危行为。结合行为分析模型,精准识别如挖矿、勒索、反弹Shell、横向移动等恶意活动,实现无规则检测。
提供关键的可观测性数据:主机Agent采集的细粒度数据是理解容器行为、关联安全事件上下文的基础。
2. 容器运行时威胁防护:
异常行为检测:利用eBPF或Agent技术,实时监控容器内进程树、系统调用、网络活动,建立行为基线,检测偏离基线的异常行为(如未知进程启动、可疑命令执行、异常外联)。
文件防篡改:对容器内关键路径(如系统目录、配置文件、业务代码)实施监控或强制保护,防止恶意软件写入或篡改。
漏洞利用防护:监控容器内进程内存空间,识别潜在的漏洞利用企图(如堆喷射、ROP链)。
3. 网络微隔离精细化:
基于工作负载身份(如Service Account、Pod标签)、应用层属性(如协议、端口、API路径)而非传统IP地址,在K8s集群内部实施细粒度的东西向网络访问控制策略。
严格限制容器间、容器与主机间、跨命名空间服务的网络通信,遵循最小权限原则,有效遏制攻击在信创环境内部的横向蔓延。
4. 威胁检测与自动化响应:
聚合主机层、容器运行时、网络层、K8s审计日志等多源数据,利用关联分析引擎识别复杂攻击链。
建立自动化响应剧本,对确认的高危威胁(如恶意进程、异常网络连接)执行实时遏制措施(如暂停Pod、隔离网络、终止进程),显著缩短攻击驻留时间,提升信创安全事件处置效率。
四、 持续治理:贯穿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安全防护非一劳永逸,需建立持续监控、度量和优化的闭环。
1. 统一安全态势可视化:
建立统一的可视化平台,集中展现信创容器环境中所有工作负载(主机、容器、Pod)的安全状态,包括漏洞分布、配置风险、运行时告警、网络拓扑与策略等,实现全局风险一张图。
2. 合规性持续评估:
定期或实时对运行中的容器及其宿主机进行合规性扫描,检查配置是否符合信创环境安全基线与行业监管要求(如等保),生成报告并跟踪整改。
3. 漏洞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从扫描发现、风险评估、补丁验证(需考虑信创组件兼容性)到修复部署与验证的完整闭环流程,确保漏洞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4. 安全策略自适应优化:
基于持续的运行时监控数据、威胁情报和攻击事件分析,不断调优微隔离策略、运行时检测规则、响应阈值等,使安全防护措施更加精准高效。
通过常态化的红蓝对抗演练,验证信创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性,发现盲区并持续改进。提升整体信创安全水位。
青藤千载·全栈信创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内部组件采用信创数据库和信创中间件,支持对信创主机进行安全防护,覆盖防御、监控、回溯和预测四项关键能力,各项安全能力以智能、集成和联动的方式应对各类攻击。
总结:
实现信创环境下容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是一个覆盖“事前预防、事中防御、事后追溯”、多层级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将信创安全要求深度融入DevSecOps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安全的源头镜像构建,到严格的准入控制,再到运行时的纵深防御与智能响应,最后通过持续的监控度量形成优化闭环。
青藤简介:
青藤专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建设,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先进、创新且有效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业务涵盖云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流量安全、终端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常见问题Q&A:
1. Q:为什么在信创环境下,容器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特别重要且更具挑战?
A:信创环境涉及多种国产软硬件,其成熟度、兼容性和潜在未知漏洞增加了安全复杂性。容器动态性放大风险,传统安全手段存在适配难、覆盖不全问题。全生命周期防护能系统性应对从开发到运行各环节的信创特有风险。
2. Q:在开发构建阶段,“安全左移”在信创容器安全中具体指什么?
A:指将安全管控提前到代码和镜像构建阶段。核心包括:使用并加固信创安全基础镜像;严格扫描管理依赖库(尤其国产组件版本);在CI/CD中集成代码安全扫描(SAST)和依赖扫描(SCA),在源头阻断风险引入。
3. Q:部署阶段如何确保只有安全的容器镜像能在信创环境中运行?
A:主要通过两大关口:1) 镜像安全扫描门禁:深度扫描镜像漏洞(含信创组件漏洞)、配置风险、敏感信息,达标才准入仓库。2) 镜像签名与强制校验:确保镜像来源可信、未被篡改,运行时强制验证签名,拒绝非法镜像。
4. Q:信创容器运行时安全防护的核心要点有哪些?
A:关键有三层:1) 主机层加固监控(基石):保障底层信创OS安全,提供深度监控。2) 容器运行时防护:监控进程、文件、网络异常行为,防御入侵。3) 东西向微隔离:基于身份精细控制容器间网络流量,遏制横向移动。
5. Q:如何维持信创容器环境安全的持续有效性?
A:需建立闭环治理:1) 统一可视:全局监控安全态势。2) 持续合规:定期检查配置基线。3) 漏洞闭环:跟踪修复信创组件漏洞。4) 策略调优:基于数据与演练优化防护策略,实现安全能力的持续演进。